发布时间:2022/12/15
来源:城乡设计总院浏览量:493
设计事业部:王迪
转眼来到总院已经近一年时间了,在这一年里我感受颇多,收获也颇多。
因为我是园林景观专业的毕业生,所以进入总院后主要从事园林专业的设计工作,包括市政园林及公路两侧区域绿化设计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道路沿线景观的提升、美化路容、改善环境、减轻噪音、舒适旅行、诱导汽车行驶、防风、防沙、防雪、防水害等。这就要求我既要了解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,又要能熟悉植物配置以及生态环境的敏感性,从而合理安排经济树木的分区,并体现其景观效果。虽然不是单纯的景观方面的设计,但也是学以致用,要能体现经济适用合理原则,并非单单考虑它的艺术性和观赏性,根据现实情况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让业主满意的方案。
景观设计要解决实际问题,这在我刚刚参与设计完成的庐江县农村公路改建“皖南川藏线”项目中得以体现。项目诉求“一路一景、一村一貌”,该路在设计理念上,以现有道路为基础,不开山、不填河,不大范围改变地形地貌特征,充分结合现有地形,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。坚持路域整体和谐舒适、自然景观优美、文化底蕴浓厚、便民服务人性化的原则,围绕公路核心区,完善主体工程和安保等基础设施,保障行车安全舒适;围绕路域环境治理,采取“一拆、二挡、三清、四改”的方式开展环境治理,围绕节点,打造地方特色公路文化。
例如,在观音洞路景观设计理念上,充分结合该路的人文景观之美,观音洞的历史由来、佛教建筑的人文底蕴、禅文化的精神内涵等等。名山胜景之中的寺庙,是人们思想智慧、劳动创造的人文经典。佛教建筑特有的线条和色彩极富形式美,比如掩映于山林之中的寺院以及塔刹,在线条上,往往打破了山峦起伏与绿波伸延的节奏,远远望去,一片寺院往往成为线条延伸的一个暂停点,高耸的塔刹又突兀打破蓝天与绿山的分界线,使画面产生了变化,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。在色彩上,寺院屋顶、屋檐往往镶以暖色的琉璃瓦,再配以土红色的门栏窗棂,塔刹或以青砖,或以红砖,或是木构而涂以红色,与整个山林和谐共荣,相得益彰,真是:“动人春色无须多,万绿丛中一点红。”无论是精心布局,还是巧妙构思;无论是建楼修阁,还是造佛塑像;无论是晨钟暮鼓,还是经文书画,一切都把人文的关怀、人文的元素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,充满了历史文化的美感。加上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,给人以缥缈仙境般的舒心惬意感受。
在宋冲水库路的景观设计构思里,逶迤沟壑的盘旋山路在峡谷间呈现优美空旷的弯道曲线,沿途中布置几个观景平台抵达山巅观景,观景平台的布置也通过精心的构思,选择移动式钢架结构仿木平台,在山林荒野间错落排放,俯瞰崇山峻岭间蜿蜒山路,视野辽阔,风景如画,一览众山小。
作为一个刚工作不久的设计者,设计经验较为欠缺,但在这一年里,在总院领导及同仁们关心帮助下,通过一个个项目,让我进步良多,同时也有了更多关于景观设计的思考。景观应该服务于人的眼睛,还是服务于人本身?景观的使用者除了能有视觉上的感受,还应能感受到听觉,闻到花香,感受到温度的变化,风的吹拂,甚至在空间里面行走的光影变化,所有的东西都应该纳入设计思考中。毕竟,景观设计是一个实用的艺术类行业,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项目,感受其中一定的诗意和艺术意义。
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工作者,教科书上对我的职业定义是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,从事景观规划设计、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外空间环境创造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设计人员。而自工作以来,我更多地感受到景观设计的包罗万象。景观设计在一个大空间城市化背景下的概念,为了解决现代问题而生,而不是泛泛的理论研究。景观设计通常作为一个项目的最后一步,针对现状场地的各种问题提出对策,对场地进行改造或新建。在一个项目中,通过寻找问题—发现问题—解决问题,设计师需要通过对场地空间和场地发展研究,发掘场所潜力,作为“医生”的角色介入,通过对空间的规划与塑造,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活力。
技术支持:合肥网络公司<谨宸科技>